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 > 信息动态  > 新闻中心 > 公司动态

新闻导航

金榜提名

联系我们(内页)

  • 电话:15235150078
  • 邮箱:1119773998@qq.com
  • 网址:www.tyzqxx.com
  • 地址:杏花岭区城坊街29号院26号楼万达儿童天地院内(龙潭公园东门)
俞洪敏:高考不是奋斗的终点
来源:Chinese websites 发布时间:2023年05月23日
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,几个人开心,几个人难过。高考不及格怎么办?不要灰心,环顾四周,在过去所谓的高考“失败生”中,现在有很多各行各业的名人,包括马云、俞洪敏、李安等等。他们的命运并没有因为“一考定终身”而黯然失色。相反,他们牢牢把握命运,创造辉煌。让我们看看他们是如何走出高考的“阴霾”的。
马云:数学考了1分,考了3次才及格。
一九八二年,18岁的马云迎来了他的第一次高考。那一年,他在数学上得了1分。
然后,马云开始努力复读,19岁时又进入了高考考场。这一次,马云的数学成绩有所提高,得了19分。
从那以后,马云开始一边工作一边复习。马云在第三次高考中的数学成绩达到了79分,但他的总分仍然比本科差5分。
幸运的是,恰好杭州师范英语系刚升本科,报考的学生数量不够。所以学校决定让几个英语成绩好的专科生直接上本科。于是,马云作为本科生踏入杭州师范大学。
俞敏洪:英语考了33分,考了3次才上北大
经过10个月左右的复习,俞敏洪第一次参加高考,英语只考了33分。第二年,经过努力,他只考了55分,再次落榜。在俞敏洪的第三次高考中,他只用了40分钟就取得了95分的好成绩,总分387分。,俞敏洪以超过北京大学7分的录取分数线进入北京大学。
俞洪敏曾在微博上提到:“高考不是奋斗的终点。无论你的成绩如何,上什么大学,都不是决定个人成败的关键。决定个人成败的是一生的胸怀、精神和勇气;人生不是一场百米赛跑,而是一场无尽的马拉松。”俞敏洪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了一个新东方,成为了一名留学教父。
李修平:央视好声音,曾三次落榜。
同理,国脸李修平也曾经经历过高考落榜。
当初,李修平高考连续三年落榜,但父亲没有帮她找工作。“如果你继续复习考大学,我支持你;如果你不想参加考试,就把档案放在街上,听听街道的安排。”
李修平通过努力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的播音系,走上了新闻联播的主播台。
孟非:从来没有听说过“高考决定命运”
1990年,孟非参加了高考。“失败对我来说是意料之中的事情。我坦然面对,从来没有想过复读。有什么区别?”然而,孟非说,像所有年轻人一样,他对社会的艰辛缺乏了解。失败后,他去深圳工作,结果到处碰壁,不到一个月就回到了南京。
“没有知识真的很可怕。没考上大学并不意味着我不喜欢学习。我从未放松过学习。”孟非说,1992年,他通过了成人高考,被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录取。后来去电视台打零工,帮人背包打灯,但一直是临时工。
直到1996年,他的一部特别电影《飞往亚特兰大》让他在全国小有名气,成为电视台的正式人员。2002年,他终于走上了江苏城市频道打造的全新一小时直播节目《南京零距离》。后来,孟非成功主持了《非诚勿扰》节目,因此在全国大受欢迎。
孟非寄语不及格的考生,都说“知识决定命运”、性格决定命运,就是没听说过“高考决定命运”。
李安:第二次失败时数学差0.67分
如今,李安是一位的国际导演,但他的学习生涯并不顺利。
虽然他很早就对父亲说:“我不喜欢(传统的科学、工程、医学、农业等学科),但我想成为一名导演。”但每个人都只是一笑置之。
第一年参加台湾省联考,李安以6分之差落榜。第二年重考,数学差0.67分,再次落榜。李安的父亲是台南一中的校长。李安的两次失败对李家来说是不可接受的。
那时李安情绪发泄,不过是把桌子上的台灯、书一把扫到地上,然后跑出家门透透气。
后来,李安几经努力考上了艺术电影剧科。根据他的描述,这是“灵魂第一次得到解放”,他当时才发现,生活可能不是一样的学习和深造。从那以后,李安学习芭蕾,写小说,练习声乐,画素描。大学失利者李安成为奥斯卡导演李安。
贾樟柯:分析几何,立体几何无法区分。
AI配图魔改
贾樟柯现在是中国第六代导演中的,但是当他上学的时候,他的数学成绩很差,直到高考之前,他甚至分不清几何和三维几何的分析。他的整个中学时代都是写诗的。然而,他对诗歌过于痴迷,却浪费了学业。第一年,贾樟柯在高考中惨败。
1990年,贾樟柯自费前往山西大学学习艺术,因为他不需要在那里参加数学考试。后来,贾樟柯不小心看了陈凯歌导演的电影《黄土地》,一边看一边流泪。看完之后,他发誓以后一定要当导演。
怎样才能成为导演?贾樟柯到处问人。有人告诉他,如果他想成为一名导演,他必须参加电影学院的考试,并告诉他永远不要参加导演系的考试。,贾樟柯选择了北京电影学院的文学系,考了三年。1993年,贾樟柯终于收到了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录取通知书。
1968年,李彦宏出生在山西阳泉的一个普通家庭。年轻的时候被戏曲迷住了,考上了山西阳泉晋剧团。然而,在中学时代,李彦宏回到了“主业”,全身心地投入到作业中。
1987年,李彦宏成为阳泉市高考状元,考入北京大学图书信息专业(即现在的信息管理)。然而,他进入中国大学的兴奋逐渐被书籍和信息学的无聊和无聊所融化。所以他决心出国。
大三以来,李彦宏心无旁骛,购买托福、GRE等书籍,目标是在美国留学,专攻计算机科学。
经过不断的努力,李彦宏于1991年收到了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计算机系的录取通知书。
“我出国不是一帆风顺的。因为我换了专业,刚去美国学计算机,一开始很多作业都跟不上。有时候和教授面试的时候,因为不耐烦,谈了一些自己不太了解的领域,结果那些教授觉得我做不到。”所以他经常忙到凌晨两点,白天上课,晚上补习英语,写程序。
李彦宏对这段经历的评价:“现在回想起来,觉得当时挺苦的,但是年轻的时候应该吃苦。”
莫言:高考很糟糕,但是没有高考更糟糕。
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、作家莫言说,谈高考,大家都讨厌,但是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考上一所好大学。
莫言记录了女儿高考时在考场外等待的心情:“距离正式开考还有一段时间,但还熙熙攘攘的校园已经安静下来,杨树上的蝉鸣变得格外刺耳。一位穿着军装裤的家长抬头说,北京什么时候有这个东西?另一位戴眼镜的家长说,学校应该派人把他们赶走。”(节选自莫言名篇《整天陪女儿高考》)
这段描述家长在考试期间急切情绪的话,说明考生家长对高考的复杂情绪又爱又恨,既看重又无能为力。对于高考,莫言只能感慨地说,高考很差,但没有高考就更差了。
余华:失败迷茫,用写作改变命运。
作家余华参加了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次高考,但他失败了。
余华在《19年前的一次高考》一文中写道:“高考那天,学校门口挂着横幅,上面写着‘一颗红心,两种准备’。这八个字也写在教室的黑板上。两种准备是录取和失败。一颗红心意味着你可以在祖国的任何职位上取得成就。当时我们真的是一颗红心,一种准备,就是被录取,但后来才发现,我们实际上做了后一个准备,我们都失败了。”
后来,余华在卫生学校学习了一年,被分配到镇上的卫生院,成为了一名牙医。业余时间,余华呆呆地看着窗外的街道,突然不知道未来在哪里。那一刻,他决定改变自己的命运,于是开始写小说,写了《活着》、后来的《许三观卖血记》和《兄弟》。


+ 微信号:15235150078